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常识

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体系极为丰富,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,其历史出处多源自经典文献。以下按年龄段分类详述:

一、幼年及少年

襁褓:未满周岁的婴儿,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上》“孩提之童”。

孩提:2-3岁,《孟子》记载为初知发笑的幼儿。

‌垂髫:3-8岁儿童,因头发自然下垂得名,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有“黄发垂髫”。

黄口:10岁以下稚童,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提及。

总角:8-14岁少年,头发分扎两髻如角,《诗经·氓》有“总角之宴”。

豆蔻年华:女子13-14岁,出自杜牧诗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”。

二、青年

‌及笄:女子15岁成年,行笄礼,《礼记·内则》载“女子十有五年而笄”。

束发:男子15岁左右束发为髻,标志进入求学阶段。

破瓜/碧玉年华:女子16岁,以“瓜”字拆解为二八。

弱冠:男子20岁行冠礼,《仪礼·曲礼》载“二十曰弱冠”。

三、中年

而立:男子30岁,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“三十而立”。

不惑:男子40岁,同源《论语》“四十而不惑”。

知命/艾服:50岁,语出《论语》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《礼记》亦称“艾服之年”。

四、老年

耳顺/花甲:60岁,出自《论语》“六十而耳顺”,干支纪年六十年一甲子,故称“花甲”。

古稀:70岁,源于杜甫诗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。

‌杖朝:80岁,《礼记》载可拄杖入朝。

耄耋:80-90岁,《礼记·曲礼》称“八十九十曰耄”。

期颐:百岁,《礼记》载“百年曰期颐”,需人养护。

五、特殊称谓与出处

金钗之年:女子12岁,因头戴金钗得名。

桃李年华:女子20岁,喻青春盛美。

半老徐娘:女子30岁,典出南朝徐妃事。

梅之年:女子待嫁,取自《诗经》“摽有梅”。

六、文化意涵

这些称谓多源自《论语》《礼记》《诗经》等典籍,体现了古代对生命阶段的细腻观察和礼制规范。例如,“及笄”“弱冠”与成人礼直接相关,强调社会角色的转变;而“耄耋”“期颐”则反映对长寿的敬重。部分称谓存在性别差异(如“豆蔻”专指女性),或年龄范围略有出入(如“豆蔻”在部分文献中延至15-16岁),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。

综上,古代年龄称谓不仅是数字的替代,更承载了礼法、文学与生命哲学,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符号系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88 王者太极网游活动福利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